《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贝藭r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即將凝結成霜,寒意愈盛,故名。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節日知識,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民俗民風節日知識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我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緊采收棉花,遇降溫早的年份,還可以趁氣溫不算太低時把棉花收回來。江淮及江南的單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注意間歇灌溉,保持田間濕潤。南方稻區還要注意防御“寒露風”的危害。華北地區要抓緊播種小麥,這時,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氣應設法造墑搶墑播種,保證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動等雨導致早茬種晚麥。寒露前后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上應先播甘蘭型品種,后播白菜型品種。淮河以南的綠肥播種要抓緊掃尾,已出苗的要清溝瀝水,防止澇漬。華北平原的甘薯薯塊膨大逐漸停止,這時清晨的氣溫在10℃以下或更低的機率逐漸增大,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獲,爭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則在地里經受低溫時間過長,會因受凍而導致薯塊“硬心”,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用價值,也不能貯藏或作種用。
彝區斗牛一般分兩種情況,即平時村與村之間將較有名的公黃牛趕到一起比高低,火把節期間則將方圓幾百里較有名的公黃牛趕到斗牛場來決出高低。
斗牛一般民間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斗牛中任何一方的牛被頂傷或死亡,另一方不負任何責任。但也有例外的,假如有人在牛主人不在場且斗牛場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擅自進行斗牛,并將主人不在場的牛斗傷亡的話,將視其情況加以賠償。
斗牛一般無嚴格規定,尋一平整的場地,將斗牛與一條小母牛一起趕至斗牛場,然后用披氈將斗牛的頭蒙住,并悄悄將小母牛拉出場外隱蔽起來,待揭開披氈,兩條公牛同時發現小母牛不見了時,會怒氣沖天,吼叫著用前蹄猛力刨土,或瞪眼對視,如此以進行試探對方的虛實,繼而沖向對方,用鋒利的牛角不斷碰頂對方,直至一方體力不支奪路而逃。勝者高昂著頭,不斷地吼叫示威,牛的主人則喜之不盡,趕緊將牛牽至領獎臺,為牛披紅掛彩,接受觀眾的注目禮。那洋洋自得的樣兒,仿佛凱旋歸來的將軍。
斗牛前,各村寨要選出代表參加斗牛大會,并選出各自村中膘肥體壯的牛中之王即冠軍之牛。斗牛的種類,大小涼山彝區都是黃牛,云南和貴州彝區則除黃牛外還有水牛。大會開始時,由一位有威望的人宣布斗牛開始,頓時鑼鼓喧天,長號齊鳴,鞭炮震耳,青年男女在場邊彈起大三弦月琴,跳起歡樂的舞蹈。在場邊的標桿上掛著球形的“彩紅包”,是備勝利者的牛主人戴的。
在萬眾歡騰的熱浪中,放牛人將一頭頭體大角尖的公牛牽人場內,接受裁判員過目。一聲令下,按照事先選好的對手,按淘汰制的比賽程序,將賽牛放出,任其角斗。兇猛的公牛揚蹄翹尾,勇猛地向對方沖去,角對角地頂碰,直到將對方斗敗逃竄為止。
廣義的春節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農歷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設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為“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春節俗稱“年節”,古稱“元旦”。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民國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由于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