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節氣當中,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和節日,并且冬至的時候人們也會有一些重要的習俗,對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3冬至為啥要上墳掃墓(具體原因),歡迎參閱。

冬至為啥要上墳掃墓(具體原因)
冬至最初在周代起,主要是為了像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乞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而經過多年的演變變成了祭祀祖先、上墳的習俗。到現在上墳主要流傳在潮汕,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冬至的另一個稱謂“一陽生”。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我國北方獲得陽光最少,此日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歲后,太陽由南回歸線向赤道移動,我國北方白晝會變長,因此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冬至后,陽氣回升,開啟新的循環!因此,冬至在農村有大于年的說法,也就成了24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因此也稱為“冬節”。
十二辟卦:復卦,冬至一陽生。
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從復至乾,陽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陰爻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陰氣逐漸減弱。為陽息過程;從姤至坤,陰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陽爻逐漸減少,表示陰氣逐漸增強,陽氣逐漸減弱。為陰消過程。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周人于此規建都城、建立宗廟。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也就是說,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為大吉之日。由周到秦,冬至日一直被當做歲首。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專門過“冬至節”的習俗自漢代以后才開始出現,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于是在古時,每逢冬至,朝廷都會休假三天,君不聽政,而民間也會歇市三天。冬至的慶賀儀式熱鬧非凡,程度不亞于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后來,為了區別于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也正是因為千百年來,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對冬至節一貫的重視,后來才逐漸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1、“畫九”習俗
在古代的民間明代出現了“畫九”的習俗 。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后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6]
2、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這是因為古代的冬至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古時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祖先和神靈之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大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冬至,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