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不同地區習俗:壯族
壯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記》等即有記載。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后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現在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復,但婉囀悠揚。這種對歌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還有碰彩雞蛋、拋繡球等習俗。現在,壯族三月三的活動仍然十分盛行,屆時有政府組織的,更多則是民眾自發的。現在的規模較舊時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為壯觀。
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節,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伙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如果相互喜歡的話,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會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這一天,苗族人民家家殺雞抓魚、蒸三色飯,祭祀先祖。
也稱“干巴節”,干巴節是瑤族集體漁獵的節日,這天天剛亮,瑤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捕魚打獵征途,留下的婦女便在家殺雞、宰鴨,做糯米飯,備辦豐盛的節日食物;漁獵歸來男人們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晚上大家聚于廣場,男的敲銅鼓,女的舞蹁躚。人們盡情享受勞動之余的歡樂,預祝豐收,歡度佳節。
每年的“三月三”,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男女便會穿上盛裝,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祀始祖。當夜幕降臨,山風送爽時,上年紀者聚飲敘舊,而青年男女們就成群結隊相會對歌,表達愛情。天將破曉時,才依依惜別,相約明年“三月三”再相會。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