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拋繡球:在廣西壯族,農歷三月三有拋繡球的習俗。在節日到臨之前,姑娘們會趕制繡球,這些繡球有多角形、圓形、方形等形狀。趕制完繡球后,姑娘們會進行拋繡球活動,以此來向自己的意中人傳達情意。
2、包五色糯米飯:在農歷三月三,壯族的家家戶戶都包五色糯米飯,這種風味食品常在趕歌圩時食用,或用來祭祀神靈。五色糯米飯又稱五色飯、青精飯等,主要由糯米、紫蕃藤、黃花或黃梔子、紅藍、楓葉蒸制而成,其口感軟糯,味道香甜,深受眾人的喜愛。
3、搶花炮:在農歷三月三,壯族人民有搶花炮的習俗,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項運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這天人們都到江水邊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災除邪。《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傳說這天臟東西到處出沒,家家戶戶晚上要在房間里放鞭炮。
三月三,也是傳說中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這一天也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因此又稱“王母娘娘千秋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日子逐漸演變成祀神活動。
壯族: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漢族: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臺灣、福建等地。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瑤族:稱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民間競技。
黎族:稱之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土家族:情人節。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農歷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每到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三月初三時節有的地區還很寒冷。
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去黃帝故里尋根拜祖。《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歷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并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并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
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后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
由于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
《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于是后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 之相思。
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于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于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后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