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今天小編整理了寒食節為什么不能生火做飯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寒食節為什么不能生火做飯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寒食節作為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許許多多的意義,寒食節的祭祖上墳雖然移動到了其他的日子上面去了,但是寒食節的那種節日文化意義是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中的!
皇帝特許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
寒食節的風俗有禁火、吃冷食、拜祖、踏青、插柳等。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昂场钡牧曀讱v朝歷代都有不同。唐代,寒食節是極其重要的節日,往往延續三天,分別是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到第一百零六天,這三天又分別有大寒食、小寒食、官寒食、私寒食等不同叫法。
唐代人對寒食非常看重,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這幾天都只能吃冷食。官府會派人到民間查訪,看誰家膽敢生火做飯。檢查的方法很簡單,將雞毛插在這戶人家的爐膛灶灰里,如果雞毛沒有焦,就說明這戶人家沒有燒火。如果雞毛焦了,說明灶灰未冷,剛剛用了火,違禁的人家會得到嚴厲懲罰。
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近,現代很多人將這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甚至有些地區直接把寒食節等同于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