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中國的節日里,每個節日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其中寒食節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今天小編整理了2024年寒食節具體時間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2024年寒食節具體時間
2024年寒食節陽歷時間:2024年4月3日
2024年寒食節農歷時間:二零二四年二月廿五
寒食節適逢是農歷冬至節的第105天。
寒食節也被稱為“冷節”、“禁煙節”,是我國很傳統的一個節日。“冷節”的叫法也是由于習俗而來的,因為在寒食節那天,人們的吃食一般都是以冷食為主,所以叫冷節。其實寒食節不僅有吃食方面的習俗,還有踏青、秋千,蹴鞠,斗雞等習俗,可以說是玩法多樣。再有,寒食節還有很多的稱號,比如“禁煙節”、“百五節”等等。
遠古
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日,源于祭祖,后附會以介子推的故事。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春秋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傳說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愿受賞,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避山里,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魏晉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明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后,由于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全國各地,于是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典籍
據傳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后陸續載于《后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