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一整年有很多節日和節氣,有我們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也有我們不常見且陌生的傳統民俗,就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寒食節,今天小編整理了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傳說故事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傳說故事
為什么人們在寒食節的時候有禁火的習俗呢?其實,這背后流傳著一個十分動人的故事。
熟悉春秋戰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叫介子推的人物。
他是晉國的重要大臣,曾經追隨晉文公重耳。當時,晉國王室內部發生了很大的騷亂。
原因是,晉獻公的寵妃驪姬恃寵而驕,想要廢掉原來的太子,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結果,在太子被害后,晉國大亂。晉國的各個公子都紛紛而逃,重耳也不例外。而在追隨重耳逃亡的人中,介子推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位。
在逃亡的過程中,重耳的一直是風餐露宿。干糧原本就不充裕,沒想到逃跑的隊伍里竟然還出了內奸。
一個隨從偷光了所有的干糧,導致重耳餓得前胸貼后背。見此情景,介子推實在不忍,就偷偷躲到山林里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
重耳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動,于是就許下重諾,說自己做了君王以后一定會報答介子推。
后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的君王。當他想要對介子推進行封賞的時候,介子推卻辭而不受。
于是,他就帶著老母親躲到了山林中,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墒?,重耳卻并不甘心,他一心想讓介子推重出江湖為自己效力。
在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下,重耳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放火燒山,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逼介子推出山。
只是沒想到,介子推是一個寧死不屈的高潔之士。他寧愿抱樹而死,也不肯出山。而此時,正是清明節前夕。
后來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就將綿山更名為介山,封給死去的介子推。同時他還下令,在每年清明節前夕的時候,全國上下都要禁火三日。
由于晉國地處山西,所以一開始,寒食節只在山西范圍內比較流行。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流行。
寒食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則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寒食節時期有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斗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