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霜降就要來臨,我們能夠見到冬天景致了,其實這只是秋天到冬天的過渡節氣,冬天的景致還未到來,除了偏北方地區,南方及大部分北方還處于深秋狀態。那么,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呢?想知道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就來看看萬年歷小編的介紹吧。
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標志著秋天到冬天的過度,俗話說“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后,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
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節氣。“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是霜降的主要特征。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意思是說,霜降之后,豺等動物開始為過冬儲備食物;草木枯黃,落葉飄零;冬眠的蜇蟲垂下頭來,準備在洞穴中過冬。
霜是大氣中的水汽在地面和物體上凝華而產生的白色晶體。有霜表示地面最低溫度已在o℃以下,作物就可能遭受凍害。秋季第一次出現的霜叫初霜,這是一年霜期的開始。我國地域廣闊而地形復雜,各地初霜日期差異很大。
總結就是北方早,南方晚,西部早,東部晚。東北平原在9月下旬出現初霜,個別年份在9月上旬或8月下旬出現初霜;華北平原10月見初霜;黃河流域在霜降節前后出現初霜;江淮和江南地區11月中旬至12月初出現初霜;南嶺以南很少有霜。我國霜日最多的地方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東部的稱多縣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南部的清水河,年平均霜日達245.6天。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10月23日左右,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霜是水氣凝成的,水氣怎樣凝成霜呢?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說明寒霜出現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沒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有《霜降》詩云:“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采收忙。”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標志著秋天到冬天的過度,俗話說“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后,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
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節氣。“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是霜降的主要特征。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意思是說,霜降之后,豺等動物開始為過冬儲備食物;草木枯黃,落葉飄零;冬眠的蜇蟲垂下頭來,準備在洞穴中過冬。
霜是大氣中的水汽在地面和物體上凝華而產生的白色晶體。有霜表示地面最低溫度已在o℃以下,作物就可能遭受凍害。秋季第一次出現的霜叫初霜,這是一年霜期的開始。我國地域廣闊而地形復雜,各地初霜日期差異很大。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干燥,氣溫漸漸轉冷。霜降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天氣漸寒始于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意味著即將進入冬天。霜降后,晝夜溫差更大,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秋燥明顯。霜降過后,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霜,是指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以下,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而霜凍是指由于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霜降節氣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前后。這時節冷空氣南下,天氣越來越凍,我國南方地區早晚較冷;而北方部分地區早已入冬,部分地區溫度已降到0攝氏度以下,如東北地區的北部、內蒙古東部和西北地區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
每年陽歷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秋晚地面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于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