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節氣的氣候特點,可以從其名字含義中了解到。當然,有些節氣的含義并沒有字面看到的那么簡單,而是有一定的寓意所在。那么,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所謂的霜降,其實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標志著秋天到冬天的過度,俗話說“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后,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是大氣中的水汽在地面和物體上凝華而產生的白色晶體。有霜表示地面最低溫度已在o℃以下,作物就可能遭受凍害。秋季第一次出現的霜叫初霜,這是一年霜期的開始。
一候:豺乃祭獸
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
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豺將捕獵之物排放,猶若祭祀
霜降三候: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蜇蟲咸俯
二候:草木黃落
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
色黃而搖落也。
霜降三候: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蜇蟲咸俯
三候:蜇蟲咸俯
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咸,皆也;府,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入冬眠。
吃柿子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
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古人眼里,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送芋鬼
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兇迎祥。
登高遠眺
古時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九月節,寒露、霜降、重陽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明顯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掃墓祭祖
古時候,霜降時節有掃墓祭祖的習俗。據《清通禮》中說:“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進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后“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