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生機活力,豐沃繁茂,也象征著團結合作,希望和未來。既然這樣,那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24節氣雨水有什么寓意,供大家參考!

24節氣雨水有什么寓意
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杜甫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來了,這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在春天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下起來了。一個“好”字,不但贊美“雨”,同時也贊美那些為需要幫助的人送去及時雨的人。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歡這樣的“好雨”。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對農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氣溫回升、日光溫暖、暖濕空氣活躍、降水增多。
雨水節氣過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近代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
雨水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個節氣,此時,冬季的寒冷天氣還未完全散去,氣候上雖然已經是春季氣候了,但是氣溫卻遲遲沒有顯著的提高,一般要等到一個月后,到了春分節氣,氣溫才會全面的回暖起來。
雨水節氣除了南方沿海城市,其他地區大部分都是較為寒冷的天氣,平均下來,溫度基本上是在10度左右,遇到突然的冷空氣還會出現低溫天氣,這種天氣情況我們稱之為:倒春寒。
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于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氣血生養之源。五行中肝屬木,在味為酸;脾屬土,在味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飲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棗、菠菜、荸薺、甘蔗、茼蒿、山藥等。風多物燥的天氣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湯粥,如枸杞粥、紅棗粥、銀耳粥等,調補脾胃亦可用白菊花、決明子、西洋參等。雨水后,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感冒。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故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節氣之后,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故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
雨水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歷2月18日至20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時至雨水節氣,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并漸漸向北挺進與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