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之日,其實又出現多種自然現象,驚蟄之日不僅僅是雨水增多,也是一年當中的春季開始。驚蟄前后,多發“倒春寒”的現象,特別在陰雨綿綿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體很容易引發局部麻木、酸痛等癥,久之會引發關節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為主。根據民間的習俗,驚蟄前后期間,雷公會經常出門行事,常常有雷聲轟隆,所以這個時期是禁止人間辦婚事的。若有違者,就要受雷公處罰,婚事也會辦得不順當。所以說,即使有嫁娶好日子,很多人也不會在這個時間辦喜事。
驚蟄之日吃被人們從古代就深刻記住的節日,驚蟄不僅僅是氣溫回升的象征也是可以春耕的象征,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
我們國家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在中國的南北方也有著比較明顯的氣候差異,驚蟄之日也是如此。“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驚蟄是萬物復蘇的時節,可謂是真正進入到了春天,人們也希望在這天能祈求到好運,讓霉運走開,因此在這天就有了“打小人”的民俗。依據民間的說法,到了驚蟄時節,春雷始鳴,蟄伏中的萬物被春雷聲驚醒,這萬物中也包含了許多不堪之物,比如“小人”。“小人”驚醒后開始活動必將給大家帶來困擾和不幸的事情,故而在驚蟄當日要打“小人”避免被其所害。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笨梢姴坏傧x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