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從春分、夏至到秋分、冬至,二十四節氣傳承幾千年,堪稱中華文化瑰寶,它是時令指南,也是生活美學。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神奇節氣奇妙風俗,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神奇節氣奇妙風俗
按照古老的說法,芒種過后,各種盛開的鮮花開始凋落,花神退位,人們便會隆重地為她踐行,以表示感激之情,期盼來年再次相會,這就是送花神。如今,送花神這一習俗已經不存在,而名著《紅樓夢》里卻有關于為花神餞行場面的精彩描寫:“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這日,都要擺設各種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錢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絞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這里大概說的是,大觀園中的女孩兒們為花神餞行,首先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其次是為花神準備好上路的交通工具(轎馬)以及莊嚴而堂皇的儀仗(“千旄旌幢”)。
這段話中的“千旄旌幢”給大家解釋一下:千,指的是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施是旗桿頂端綴有旋牛尾的旗,族與旋相似但另有五彩折羽裝飾,幢之形似傘。從中可看出,大戶人家在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華麗場面,同樣也展現出了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感,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很值得現代人思考與學習。
煮梅
芒種也是梅子成熟的時節,在南方每到5月、6月份梅子就會成熟。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三國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到了芒種時節人們也會煮青梅,那么什么是煮梅呢?在我國,青梅主要生長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南方省份,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澤、肉厚、核小、質脆細、汁多、酸度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果酸以及維生素C。
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如今,加工青梅的方式有很多,如鹽漬、制作蜜餞、取汁、熏制、釀酒、制藥等。
芒種時節有煮梅的習俗,這一習俗歷史悠久,早在夏朝便已經有了。
由于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食用,必須要加工后方可食用,便有了煮梅。煮梅的方法很多,有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千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里面加人紫蘇。北方產的烏梅在我國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植、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如果在里面加人桂花鹵,然后冰鎮后再飲,則其味更絕。現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餞,如話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大受人們的喜歡。
1、秋分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在秋分時節,我國很多地區都要舉行“豎蛋”的民俗活動。
2、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飲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3、霜降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在公歷10月23日或24日,太陽位于黃經210°時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
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老寒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這時應該多吃些梨,蘋果,白果,洋蔥,芥菜(雪里蕻)。栗子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這時的進補佳品。
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覆蓋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霜打過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
4、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御外故或餓寇的掠奪與侵襲。
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5、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6、大雪,是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此時,我國北方患感冒人較多,如能服點大雪順安養生湯,對抵抗寒邪襲之體表、口鼻很有益處。
7、冬至,在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芒種安苗是安徽績溪的農事習俗。相傳“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末年起逐漸興盛。據史料記載,農歷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壽辰,是日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胡家、鋤頭一帶各村于芒種后第一個“龍虎日”請僧侶做齋,然后撐旗打鼓,抬著太尉老爺巡游田阪,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故謂“安苗”。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芒種前,各農戶稻秧栽插完畢,五谷下種,農民以此感到欣慰,為表喜悅,各村族長召集德高望重的長輩選擇吉日,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于是,各村待最后一農戶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長出示“安苗貼”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視本村家事進展而定。雖然各村做包、操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內,不僅本村人可隨意走家串戶品嘗安苗包、棵,外村人也可進村入戶同亨口福,其樂融融,充滿了節日氣氛。
打泥巴仗
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黎平縣一帶的侗族,在每年的芒種前后,也就是分栽秧苗的時節,都會過一個青年男女歡樂嬉鬧的“打泥巴仗”節日。
在侗族有一個傳統習慣,就是婚后,姑娘一般先不住在男方家里,只有農忙和節慶時,才由同伴陪同來到夫家小住幾天。這時候,男方家里會把秧田整好,安排好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來幫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來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來。節日那天,新婚夫婦和大家一起來到田間插秧,插秧的時候男女青年之間相互競爭,比誰動作快,場面非常熱鬧。秧苗插完后,小伙子們會故意挑釁,借故向姑娘們身上甩泥巴。姑娘們當然也不示弱,會共同發起反擊,雙方都抓起田里的泥巴互相投擲,這陣勢還真像是兩軍交戰。如果數人一起將對方抓住,就要將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滾,使其沾一身爛泥,狼狽不堪。
新郎的父母會站在田邊觀看,而不參與其中。往往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受對方青睞的人。到最后所有人都玩累了,身上也全都是泥巴了,大家就會一起來到河邊溪旁,邊清洗邊打水仗。芒種就是在一邊勞作,一邊嬉戲中度過的。新娘在前一天來時,帶有一擔五色糯米飯和100個煮熟的紅色雞蛋。節日后返回娘家時,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飯和紅鴨蛋為她們送行。